当前位置: 生活百科>历史>风云人物 > 段祺瑞晚年拒当汉奸,戎马一生 晚节不亏

段祺瑞晚年拒当汉奸,戎马一生 晚节不亏

2018年12月10日 10:16  | 生活网  | 我要评论

茶叶批发,嘉善bbs论坛,太钢不锈吧

  1926年,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执政的段祺瑞下野后,蛰居天津租界,自号“正道居士”,过起了长斋礼佛、不问政治的寓公生活。“树欲静而风不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控制华北,图谋组织华北傀儡政权,请段祺瑞出山。段祺瑞不愿做汉奸,但又恐断然拒绝后引来杀身之祸,遂只得与日寇周旋。1933年初,段祺瑞突然对外宣布,将南下看望在上海读书的二女儿段宏彬,并往浙江普陀山拜佛。当时的《国际现象画报》《北洋画报》《天津商报画刊》等报刊均以图文形式记录了段祺瑞南下始末。

image.png

  悄然南下

  1933年2月2日《北洋画报》刊登《段合肥谒陵》一文,简单介绍了段祺瑞此行的目的和行程:“闭门却扫,礼佛长斋的段祺瑞,以存问妹女,藉可一参普陀之名,将图南下。值蒋介石遣使速驾,乃款段入南京,转赴上海。缘段与蒋雅有师生之谊,蒋毕业于保定军校时,段为该校监督。此番两大军事政治家共聚一堂,合力御侮,甚盛事也。”

image.png

  1933年2月2日,《北洋画报》刊登《段合肥谒陵》一文。

  从以上文字可知,段祺瑞此行策划人正是蒋介石。据史料记载,1933年1月19日,蒋介石派前驻法公使、时任交通银行行长钱新之抵达天津,秘密前往段宅,向段祺瑞面交了自己写给“芝老先生”(段祺瑞字芝泉)的亲笔信函,请其“南下颐养”“随时就商国是”。段祺瑞不愿与日本人合作,正欲摆脱日本特务要挟,见信后欣然接受邀请,并表示“当此共赴国难之秋,政府既有整个之御侮方针与办法,无论朝野人士,自当一致起为后盾,本人虽已年老,然爱国之心,不敢后人,愿以个人对于救国之意见,尽量贡献于政府”。但为了防止日本人阻挠,对外界宣称:“此行无所谓任务,二小女在沪读书,余思之切,故前往一看,适蒋派员希望过京时一谈,蒋系余之学生,余当然可以见他谈谈,此外对国府任何要人概不接谈,余研究佛学多年,将往普陀一游,余素患腿病,时愈时患,藉此长途旅行,以活动筋骨,归期未定,或在灯节前后。”

  1月21日凌晨,在北洋旧部吴光新、魏宗瀚及段祺瑞侄子段宏纲3人陪同下,段祺瑞携妻带子悄然离津南下。行前他曾对外发表言论称,“日人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惟有自救耳”。

  会蒋谒陵

  段祺瑞一行于22日抵达南京,蒋介石下令南京少将以上军官一律戎装过江赴浦口车站迎接。当时,长江尚无过江大桥,火车抵达南京只能停靠对岸,再坐船到达下关。蒋介石全副戎装亲到下关码头恭迎段祺瑞,行师生礼,并询问健康。当晚,蒋介石设盛宴招待段祺瑞,南京的军政要员全部出席作陪。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对此均做报道,蒋介石礼遇段祺瑞,一时成为国内一大新闻。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深恐段祺瑞与日寇合作,以致影响华北局势;二是如将段祺瑞笼络住,既可抑制日寇野心,又可号召段祺瑞的追随者投至自己麾下,加强抗日力量。

  1933年5月9日《天津商报画刊》的《段派人物之抬头》一文分析段祺瑞此行的意义:一是“自段合肥顾全大局,翩然南下,一时声誉大起,位望益隆”;二是段祺瑞“自津赴沪,党国要人,群相敬礼,蒋总司令执弟子礼尤恭”,虽然段祺瑞表示决无出山之意,但“段派人物,与党国要人,却因此发生一种联络,此亦新近政局上之事实也……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有吴光新、魏宗瀚,皆为之左右,且皆曾从段南下者也。段派人物既已纷纷出仕,则即谓段已出山,亦未尝不可”。

  《国际现象画报》发表的《南下之段祺瑞》一文评价段祺瑞此行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榆关威胁平津的时候,利用傀儡之余,更欲挑拨关内动乱,收买旧时亲日派为其爪牙,冀图在华北造成第二个满洲,树立一种受日本帝国主义指挥之政治组织。在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之下,段祺瑞实为日本人心目中最适当的人选。然段氏此次竟能在谣诼声中,奋其衰老之身,杜敌诡谋,萧然南下……尚不愧为一个中国男儿也。”从舆论上看,社会各界对段祺瑞此行是非常支持和肯定的,段祺瑞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因此高大了许多。

  段祺瑞深知此行的政治意义,一到南京,他就提出要拜谒中山陵,借此表明自己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不与日本人合作的立场。蒋介石欣然同意,并亲自偕夫人宋美龄和行政院院长孙科、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人,陪同段祺瑞前往。拜谒后,段祺瑞拟写挽章一联云:“沧海此横流,抵死无缘悭一面;江山同静默,万方多难吊佳城。”

  1924年10月,段祺瑞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执政后,曾与张作霖、冯玉祥共邀孙中山至北京共商国是。但孙中山抵京时已是病入膏肓,且在“善后会议”中与段祺瑞反目,以致孙中山在北平病逝时,段祺瑞未亲往祭奠,事后非常惭愧和内疚。这便是上联中“抵死无缘悭一面”之意。其下联中的“佳”字作“九”字用,“九城”即指首都南京。此次来京拜谒,孙中山先生殓于水晶棺内,虽为生死暌隔,但犹可一望容颜,也算是了却段祺瑞的一桩心愿。

  病逝上海

  段祺瑞以“近年诵经茹素,对于政治久已厌倦”为由婉拒了蒋介石请其出山的提议,离开南京后赴上海定居。1933年6月4日,各报载沪电“段祺瑞病势突重,神智昏迷”。北平消息则称“段在北平所置之寿木,于昨日下午5时,由平浦通车运沪”。但5日各报刊沪电“段病渐愈”,并称“寿具南运之说不确”。6日又接北平电话称,有人亲眼目睹寿木南运之现场,且言明何日何时,由平浦车运沪。但事后证明,原来只是虚惊一场。8日,《天津商报画刊》中的《段合肥之病讯》传出了段祺瑞病情时好时坏、扑朔迷离的消息。

image.png

  《语美画刊》报道段祺瑞病逝消息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因胃溃疡病复发导致胃出血,经抢救无效,于翌日晚8时病逝于庐山别墅,享年7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你觉得以上的文章怎么样,你有什么高见呢,希望与广大网友互动?? 点此进行评论吧!

◎已有 0 人评论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