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移动技术>手机>手机周边 > 手机号13、17、15、18...开头的山西人注意,央视已曝光!冷汗都出来...

手机号13、17、15、18...开头的山西人注意,央视已曝光!冷汗都出来...

2018年05月30日  | 移动技术网移动技术  | 我要评论
手机号13、17、15、18...开头的山西人注意,央视已曝光!冷汗都出来...  手机被锁定5万多元被盗   一觉醒来,深圳的何先生发现自己的手机被锁定,同时,某购物平台

手机号13、17、15、18...开头的山西人注意,央视已曝光!冷汗都出来...

  手机被锁定5万多元被盗 

  一觉醒来,深圳的何先生发现自己的手机被锁定,同时,某购物平台账户遭陌生人盗刷,犯罪分子使用白条消费和申请贷款,一夜间洗劫了5万多元。 

  随后何先生发现,自己的手机曾经被一个陌生号码接管。来自运营商的短信显示,这是一项办理添加副号的业务,何先生的手机号码被犯罪分子添加为副号。当副号手机关机,所有短信都会被主号接收,犯罪分子在此期间接收何先生的短信验证码,进而作案。 

  “副号”≠“亲情号” 

  不用身份证、不用银行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用知道,钱就这样不翼而飞。副号究竟是什么东西? 

  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亲情号”,但“副号”和“亲情号”并不是一回事。 

  亲情号通常指不同机主、不同号码,为了彼此之间通话更便宜而开通的话费套餐,副号则是由运营商提供的“一卡多号”业务,在不换手机、不换SIM卡的基础上,用户可以增加最多3个真实手机作为副号。主副两个号码可同时待机,并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其中任一号码拨打、接听电话、收发短信。 

  回复短信不可过于随意 

  那么,何先生的手机号是怎么成为犯罪分子的“副号”的呢? 

  犯罪手法还原 

  第一步:买料。犯罪分子在网上购买泄露的姓名、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和预留手机号,俗称为“四大件”。 

  第二步:钓鱼。犯罪分子向已经掌握了银行卡信息的用户,发起绑定副号的业务申请,以广撒网的方式寻找作案对象。一旦你误回复了,就上钩了。 

  第三步:强迫关机。由于主号只有在副号关机的情况下才能接管短信,犯罪分子这时一般会采用两种手段,一是利用短信轰炸强迫目标把手机关机,二是利用手机云服务,对手机进行远程操作。 

  第四步:空手套白狼。利用主号收到的短信验证码,犯罪分子对手机号码绑定的网购账户进行洗劫。 

  花样叠出,防不胜防!对于这类诈骗来说,在接到各类短信通知后,一定要看清短信内容,不可随意回复。 

  “短信保管”业务也不太安全 

  短信保管业务开通后,便可以在运营商的服务器上保存你的手机短信,现在,不少手机厂商的云服务也在做同样的事情。然而,这却是个暗藏危险的功能。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犯罪手法还原 

  第一步:撞库,获取各类账户信息。所谓“撞库”,就是利用软件对高概率数字序列进行尝试,利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用户的网络身份、网银账号、手机营业厅等账户便一览无遗。业内人士称:“撞库的速度很快,每分钟至少上千个,如果用一些好的设备,效率更高,成功率在50%以上。” 

  第二步:开通短信保管和短信拦截业务,获取验证码。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开通这一业务后,保证登陆安全的动态验证码就顺利成了犯罪分子的囊中之物。 

  第三步:开通实体SIM卡。此时,犯罪分子就可以伪装是受害人,在网上营业厅申请4G换卡业务。为了便民,有些运营商会直接就可以把卡快递到指定地址。 

  既拦截了短信,又复制了SIM卡,诈骗分子就能“为所欲为”了。 

  大家知道,许多重要服务都依赖手机验证,如果你将手机短信同步备份到服务器上,就增加了暴露机会,一旦网上营业厅服务密码被盗,或云服务登录权限被盗,就等于在“裸泳”。 

  冷门业务的漏洞被骗子盯上 

  反诈骗举报平台“猎网平台”发布的《2016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提出,2016年以来,网络诈骗主要呈现几个明显的特点: 

  手机卡成为新的盗窃目标; 

  利用短网址、微云分享链接跳转到钓鱼网站; 

  知名招聘网站、语音平台进行公开招聘; 

  真假难分的钓鱼网站; 

  精准诈骗的实施; 

  诈骗专业度越来越高; 

  利用新业务和冷门业务漏洞实施诈骗; 

  利用云盘、同步软件进行信息窃取。 

  这其中,便提到了手机卡以及冷门业务的漏洞。 

  还有哪些常见的 诈骗方式? 

1  

  “网上购物退款”诈骗 

  冒充淘宝等公司客服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以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或者交易失败为由,告诉受害人需要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2  

  冒充公检法类电话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公安局”“检察院”等单位“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知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经济犯罪等,诱使受害人将钱款转入骗子提供的所谓安全账号,以达到诈骗的目的。 

3  

  冒充银行工作人员 

  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谎称客户银行卡被恶意透支,或称受害人身份被盗用,以保证受害人资金安全为由,诱骗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卡号、密码等信息盗取用户资金。 

4  

  用伪基站冒充运营商客服电话 

  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伪装成10086等号码群发诈骗短信,以“积分兑换现金”的方式诱骗下载安装一个带有木马病毒的App,窃取账号、密码、验证码等盗刷资金。 

7  

  短信暗藏木马链接 

  不法分子发送的短信中暗藏木马病毒的网站链接,一旦点击就可能盗取手机内的网银密码等信息。 

6  

  二维码内植入木马 

  不法分子先将二维码植入木马病毒,再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诱使用户扫描,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进入手机系统,盗取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再以短信验证的方式篡改对方密码,将对方账户的资金转走。 

  没有一点点防备! 

  还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被转走! 

  能感受到受害者内心在滴血啊! 

  类似的骗局其实已经出现过很多 

  但上当受骗的人数还一直在增加 

  大家一定要留个心眼! 

  赶紧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 

  来源丨央视新闻 


如您对本文有疑问或者有任何想说的,请 点击进行留言回复,万千网友为您解惑!

相关文章: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