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 > 不能坐以待毙 中国机器人应从五方面奋起直追

不能坐以待毙 中国机器人应从五方面奋起直追

2018年06月17日  | 移动技术网科技  | 我要评论

我国机器人产业应用范围广、市场空间大。从需求结构来看,目前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对机器人需求占制造业市场需求的一半左右。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配合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应用领域将逐步由汽车、电子产业向化工、食品、医药、家电、物流等领域扩展与深入。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将在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替代简单重复劳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出现爆发性增长。例如某机器人公司针对我国日产量30万块标砖的企业需求,开发了搬砖机器人,替代工人简单重复但是费力的搬运、码垛工作,使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仅此种机器人的年销量就达几百台。因此,我国机器人市场不仅需要应用于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六轴高档机器人,还需要大量三轴、四轴中低档机器人,代替人做大量简单重复、高强度、基于恶劣环境的工作,此类机器人在我国同样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初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主机设计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广主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在重要工业制造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示范应用。由此,首先要围绕市场需求,突破核心技术。选择汽车、电子、船舶、民爆、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根据用户需求,开展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并形成生产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握发展机遇,在家电、陶瓷,石化、食品、饲料、医药等传统行业寻找更多机会,发掘并创造客户需求,先在低端产品方面突破,以此推动规模化应用,积累经验后再向高端市场发力。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基础低、市场大,未来的产业化进程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较可行的是由系统集成模式,向分工合作模式发展。

第一,从集成入手,寻求突破。由于受核心技术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获得突破的主要为系统集成领域。国内一些领先企业从集成应用开始,主要借助对国内市场需求、服务等优势,逐渐脱颖而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优先发展系统集成领域,是国内机器人产业在现实情况下的被动选择。

第二,发展经济型机器人本体。现阶段国内机器人厂商在高端领域不能直接与国外企业竞争,国内机器人的成功之道在于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生产经济型机器人本体,尤其要突破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经济型本体是国产机器人本体现阶段发展方向,国内企业应侧重开发应用于汽车产业以外一般制造业的经济型机器人,包括低成本的六轴通用机器人和三、四轴专用机器人。

第三,着力产业化能力提升。促进功能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组合化是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一大趋势,一方面可以降低机器人成本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促进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与产品成熟,提高产品可靠性。

第四,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的估算,软件集成、周边设备、系统工程等系统集成业务的收入约为单机的3倍。虽然在单机制造上成本优势不明显,但由于拥有一批成本相对较低的本土工程师针对不同项目需求进行非标设计、后期维护成本和周边设备采购成本也相对较低,本土机器人品牌承接机器人系统集成的综合成本优势显著(较外资约低30%)。通过承接系统集成项目突破高端客户、最终实现全系列产品渗透是本土品牌切实可行的策略。

第五,立足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挺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高端汽车、电子、生物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内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面对国际品牌厂商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在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背景下,短期形成较大的价格竞争优势比较困难。相反,在国际品牌企业关注度稍弱的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寻求规模突破的机会反而更大。针对客户需求开发机器人化的生产系统至关重要(产品的标准化和批量化取得较好平衡的领域,在机器人的选择上非六维度也是可以考虑重点)。利用国内广大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调整、升级的时机,发现、挖掘机器人生产线改造机遇,集中做好工程、设计工作,引导需求加快释放节奏。在此基础上,部分本土机器人生产商由专业领域逐步进入通用机器人领域,具备更强的规模效应基矗

如对本文有疑问, 点击进行留言回复!!

相关文章: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