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IT编程>开发语言>Java > Java观察者设计模式详解

Java观察者设计模式详解

2019年07月22日  | 移动技术网IT编程  | 我要评论

方正字体打包下载,文艺男网名,斑马标签打印机

   观察者模式(有时又被称为发布(publish )-订阅(subscribe)模式、模型-视图(view)模式、源-收听者(listener)模式或从属者模式)是软件设计模式的一种。在此种模式中,一个目标物件管理所有相依于它的观察者物件,并且在它本身的状态改变时主动发出通知。这通常透过呼叫各观察者所提供的方法来实现。此种模式通常被用来实现事件处理系统。

  观察者模式(observer)完美的将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分离开。举个例子,用户界面可以作为一个观察者,业务数据是被观察者,用户界面观察业务数据的变化,发现数据变化后,就显示在界面上。面向对象设计的一个原则是:系统中的每个类将重点放在某一个功能上,而不是其他方面。一个对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将他做好。观察者模式在模块之间划定了清晰的界限,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和重用性。
观察者设计模式定义了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以便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自动刷新。
实现方式:
观察者模式有很多实现方式,从根本上说,该模式必须包含两个角色: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在刚才的例子中,业务数据是被观察对象,用户界面是观察者。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存在“观察”的逻辑关联,当被观察者发生改变的时候,观察者就会观察到这样的变化,并且做出相应的响应。如果在用户界面、业务数据之间使用这样的观察过程,可以确保界面和数据之间划清界限,假定应用程序的需求发生变化,需要修改界面的表现,只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用户界面,业务数据不需要发生变化。
1、观察者

(observer)将自己注册到被观察对象(subject)中,被观察对象将观察者存放在一个容器(container)里。

2、被观察

被观察对象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图中的somechange),从容器中得到所有注册过的观察者,将变化通知观察者。

3、撤销观察

观察者告诉被观察者要撤销观察,被观察者从容器中将观察者去除。
观察者将自己注册到被观察者的容器中时,被观察者不应该过问观察者的具体类型,而是应该使用观察者的接口。这样的优点是:假定程序中还有别的观察者,那么只要这个观察者也是相同的接口实现即可。一个被观察者可以对应多个观察者,当被观察者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可以将消息一一通知给所有的观察者。基于接口,而不是具体的实现——这一点为程序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示范代码:
定义被观察的角色抽象类:

package test.edu.mainrole;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role { 
 
  private arraylist<iobserver> list = new arraylist<iobserver>(); 
 
  public void add(iobserver observer) { 
    list.add(observer); 
 
  } 
 
  public void delete(iobserver observer) { 
    list.remove(observer); 
  } 
 
  public void nodifyobservers(string newstate) { 
    for (iobserver observer : list) { 
      observer.update(newstate); 
    } 
  } 
} 

被观察角色子类:

package test.edu.mainrole; 
 
public class role extends absrole { 
 
  private string state; 
 
  public string getstate() { 
    return state; 
  } 
 
  public void change(string nupdate) { 
    state = nupdate; 
    this.nodifyobservers(state); 
  } 
} 

定义观察者接口:

package test.edu.mainrole; 
 
public interface iobserver { 
  public void update(string newstate); 
     
} 

具体的观察者:

package test.edu.mainrole; 
 
public class observerobj1 implements iobserver{ 
 
  private string observerst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string state) { 
    observerstate = state; 
    system.out.println("观察者1的状态为:" + observerstate); 
  } 
 
} 
package test.edu.mainrole; 
 
public class observerobj2 implements iobserver { 
   
  private string observerst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string state) { 
    observerstate = state; 
    system.out.println("观察者2的状态为:" + observerstate); 
  } 
} 

测试客户端:

package test.edu.mainrole; 
 
public class client { 
 
  /** 
   * @param arg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ole subject = new role(); 
    iobserver observer1 = new observerobj1(); 
    iobserver observer2 = new observerobj2(); 
    subject.add(observer1); 
    subject.add(observer2); 
    subject.change("update!"); 
  } 
} 

运行结果:

观察者1的状态为:update!

观察者2的状态为:update!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启发。

如对本文有疑问,请在下面进行留言讨论,广大热心网友会与你互动!! 点击进行留言回复

相关文章: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