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科技>操作系统>Linux > Linux系统学习 五、网络基础—网络通信协议

Linux系统学习 五、网络基础—网络通信协议

2019年11月21日  | 移动技术网科技  | 我要评论

osi/iso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网络层协议和ip划分

 

osi的七层框架

 

 

 

 

 

物理层:设备之间的比特流的传输、物理接口、电气特性等。

数据链路层:成帧、用mac地址访问媒介、错误检测与修正。

网络层:提供逻辑地址、选路。

传输层:可靠与不可靠的传输、传输前的错误检测、流量控。

会话层:对应用会话的管理、同步。

表示层:数据的表现形式、特定功能的实现(如:加密)。

应用层:用户接口。

tcp/ip协议4层模型

应用层:应用层对应于osi模型的高层,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

传输层:传输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以及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协议(udp),

网络互联层:网络互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它所包含的协议设计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上的逻辑传输。该层有三个主要协议:网络协议(i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入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它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的交换。事实上,tcp/ip本身并未定义该层的协议,而由参与互联的各网络使用自己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然后与tcp/ip的网络接入层进行连接。地址解析(arp)工作在此层,即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tcp/ip模型与osi模型对应

netstat –a  查看端口

 

 

 

 数据封装过程

 

tcp/ip模型与osi模型的比较:

共同点:

osi参考模型和tco/ip参考模型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都能够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通信机制。

不同点:

tcp/ip是四层模型,osi是七层模型;对可靠性要求不同;osi模型是在协议开发前设计的,具有通用性,tcp/ip是先有协议集然后建立的模型,不适用于非tcp/ip网络;实际是市场应用不同(osi模型只是理论上的模型,并没有成熟的产品,二tcp/ip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国际化标准”)。

 

网络层协议和ip地址划分

网络层协议:

网络协议(ip)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ip包头

 

ip地址的分类

私有ip地址,内网ip地址不用购买,可以重复,但在同一个网段内不能重复;内网ip不能直接访问公网。

 

子网掩码

 

 

 

变长子网掩码以及子网规则

子网掩码的二进制必须是连续的1,否则就不能用。

网络地址:ip地址与子网掩码做与运算

 

icmp协议

icmp消息通过ip数据报传送,被用来发送错误和控制信息。

icmp定义了很多信息类型,如:目的不可达、ttl超时、信息请求、信息应答、地址请求、地址应答

如对本文有疑问, 点击进行留言回复!!

相关文章: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