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IT编程>开发语言>Java > Tomcat系列(二)- EndPoint源码解析

Tomcat系列(二)- EndPoint源码解析

2019年12月22日  | 移动技术网IT编程  | 我要评论

在上一节中我们描述了tomcat的整体架构,

我们知道了tomcat分为两个大组件,一个连接器和一个容器。

而我们这次要讲的 endpoint的组件就是属于连接器里面的。

它是一个通信的端点,就是负责对外实现tcp/ip协议。

endpoint是个接口,

它的具体实现类就是 abstractendpoint,而 abstractendpoint具体的实现类就有 aprendpointnio2endpointnioendpoint

  • aprendpoint:对应的是apr模式,简单理解就是从操作系统级别解决异步io的问题,大幅度提高服务器的处理和响应性能。但是启用这种模式需要安装一些其他的依赖库。

  • nio2endpoint:利用代码来实现异步io

  • nioendpoint:利用了java的nio实现了非阻塞io,tomcat默认启动是以这个来启动的,而这个也是我们的讲述重点。

nioendpoint中重要的组件

  我们知道 nioendpoint的原理还是对于linux的多路复用器的使用,而在多路复用器中简单来说就两个步骤。

    1. 创建一个selector,在它身上注册各种channel,然后调用select方法,等待通道中有感兴趣的事件发生。

    2. 如果有感兴趣的事情发生了,例如是读事件,那么就将信息从通道中读取出来。

  而 nioendpoint为了实现上面这两步,用了五个组件来。

  这五个组件是 limitlatchacceptorpollersocketprocessorexecutor

/**
 * threads used to accept new connections and pass them to worker threads.
 */
protected list<acceptor<u>> acceptors;

/**
 * counter for nr of connections handled by an endpoint
 */
private volatile limitlatch connectionlimitlatch = null;

/**
 * the socket pollers.
 */
private poller[] pollers = null;

// 内部类
socketprocessor

/**
 * external executor based thread pool.
 */
private executor executor = null;

  我们可以看到在代码中定义的这五个组件。具体这五个组件是干嘛的呢?

    • limitlatch:连接控制器,负责控制最大的连接数

    • acceptor:负责接收新的连接,然后返回一个 channel对象给 poller

    • poller:可以将其看成是nio中 selector,负责监控 channel的状态

    • socketprocessor:可以看成是一个被封装的任务类

    • executor:tomcat自己扩展的线程池,用来执行任务类

  用图简单表示就是以下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别的看一下每个组件里面关键的代码

limitlatch

  我们上面说了 limitlatch主要是用来控制tomcat所能接收的最大数量连接,如果超过了此连接,那么tomcat就会将此连接线程阻塞等待,等里面有其他连接释放了再消费此连接。

  那么 limitlatch是如何做到呢?我们可以看 limitlatch这个类

public class limitlatch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 log = logfactory.getlog(limitlatch.class);
    
    private class sync extends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public sync() {}
        @override
        protected int tryacquireshared(int ignored) {
            long newcount = count.incrementandget();
            if (!released && newcount > limit) {
                // limit exceeded
                count.decrementandget();
                return -1;
            } else {
                return 1;
            }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tryreleaseshared(int arg) {
            count.decrementandget();
            return true;
        }
    }

    private final sync sync;
    private final atomiclong count;
    private volatile long limit;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released = false;
}

  我们可以看到它内部实现了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aqs其实就是一个框架,实现它的类可以自定义控制线程什么时候挂起什么时候释放。

  limit参数就是控制的最大连接数。

  我们可以看到 abstractendpoint调用 limitlatchcountuporawait方法来判断是否能获取连接。

public void countuporawai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if (log.isdebugenabled()) {
            log.debug("counting up["+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latch="+getcount());
        }
        sync.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1);
    }

  aqs是如何知道什么时候阻塞线程呢?即不能获取连接呢?

  这些就靠用户自己实现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自己来定义什么时候获取连接,什么时候释放连接了。

  可以看到sync类重写了 tryacquiresharedtryreleaseshared方法。

  在 tryacquireshared方法中定义了一旦当前连接数大于了设置的最大连接数,那么就会返回 -1表示将此线程放入aqs队列中等待。

acceptor

  acceptor是接收连接的,我们可以看到 acceptor实现了 runnable接口,那么在哪会新开启线程来执行 acceptor的run方法呢?

  在 abstractendpointstartacceptorthreads方法中。

protected final void startacceptorthreads() {
    int count = getacceptorthreadcount();
    acceptors = new acceptor[count];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acceptors[i] = createacceptor();
        string threadname = getname() + "-acceptor-" + i;
        acceptors[i].setthreadname(threadname);
        thread t = new thread(acceptors[i], threadname);
        t.setpriority(getacceptorthreadpriority());
        t.setdaemon(getdaemon());
        t.start();
    }
}

  可以看到这里可以设置开启几个 acceptor,默认是一个。

  而一个端口只能对应一个 serversocketchannel,那么这个 serversocketchannel在哪初始化呢?我们可以看到在 acceptor<u>acceptor=newacceptor<>(this);

  这句话中传入了this进去,那么应该是由 endpoint组件初始化的连接。

  在 nioendpointinitserversocket方法中初始化了连接。

  

  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两点

    1. 在bind方法中的第二个参数表示操作系统的等待队列长度,即tomcat不再接受连接时(达到了设置的最大连接数),但是在操作系统层面还是能够接受连接的,此时就将此连接信息放入等待队列,那么这个队列的大小就是此参数设置

    2. serversocketchannel被设置成了阻塞的模式,也就是说是以阻塞方式接受连接的。

    或许会有疑问。在平时的nio编程中channel不是都要设置成非阻塞模式吗?

    这里解释一下,如果是设置成非阻塞模式那么就必须设置一个 selector不断的轮询,但是接受连接只需要阻塞一个通道即可。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每个 acceptor在生成 pollerevent对象放入 poller队列中时都是随机取出 poller对象的,

  所以 poller中的 queue对象设置成了 synchronizedqueue<pollerevent>,因为可能有多个 acceptor同时向此 poller的队列中放入 pollerevent对象。

  具体代码可以看如下,

public poller getpoller0() {
    int idx = math.abs(pollerrotater.incrementandget()) % pollers.length;
    return pollers[idx];
}

什么是操作系统级别的连接呢?

在tcp的三次握手中,系统通常会每一个listen状态的socket维护两个队列,一个是半连接队列(syn):

这些连接已经收到客户端syn;另一个是全连接队列(accept):

这些链接已经收到客户端的ack,完成了三次握手,等待被应用调用accept方法取走使用。

  所有的 acceptor共用这一个连接,在 acceptorrun方法中,放一些重要的代码。

public void run(){
    // loop until we receive a shutdown command
    while(endpoint.isrunning()){
        try{
            //如果到了最大连接数,线程等待
            endpoint.countuporawaitconnection();
            u socket = null;             
            try{
                //调用accept方法获得一个连接
                socket = endpoint.serversocketaccept();
            }catch(exception ioe){                        
                // 出异常以后当前连接数减掉1
                endpoint.countdownconnection();                   
            }
            // 配置socket
            if(endpoint.isrunning() && !endpoint.ispaused()){
                // setsocketoptions() will hand the socket off to                   
                // an appropriate processor if successful                      
                if(!endpoint.setsocketoptions(socket)){
                    endpoint.closesocket(socket)        
                }
            } else {
                endpoint.destroysocket(socket);                    
            }        
        }
    }
}    

  里面我们可以得到两点

    1. 运行时会先判断是否到达了最大连接数,如果到达了那么就阻塞线程等待,里面调用的就是 limitlatch组件判断的。

    2. 最重要的就是配置socket这一步了,是 endpoint.setsocketoptions(socket)这段代码

  

  其实里面重要的就是将 acceptor与一个 poller绑定起来,然后两个组件通过队列通信,每个poller都维护着一个 synchronizedqueue队列, channelevent放入到队列中,然后 poller从队列中取出事件进行消费。

poller

  我们可以看到 pollernioendpoint的内部类,而它也是实现了 runnable接口,可以看到在其类中维护了一个quene和selector,定义如下。

  所以本质上 poller就是 selector

private selector selector;
private final synchronizedqueue<pollerevent> events =new synchronizedqueue<>();

  重点在其run方法中,这里删减了一些代码,只展示重要的。

  

  其中主要的就是调用了 events()方法,就是不断的查看队列中是否有 pollerevent事件,如果有的话就将其取出然后把里面的 channel取出来注册到该 selector中,然后不断轮询所有注册过的 channel查看是否有事件发生。

socketprocessor

  我们知道 poller在轮询 channel有事件发生时,就会调用将此事件封装起来,然后交给线程池去执行。

  那么这个包装类就是 socketprocessor

  而我们打开此类,能够看到它也实现了 runnable接口,用来定义线程池 executor中线程所执行的任务。

  那么这里是如何将 channel中的字节流转换为tomcat需要的 servletrequest对象呢?其实就是调用了 http11processor来进行字节流与对象的转换的。

executor

  executor其实是tomcat定制版的线程池。我们可以看它的类的定义,可以发现它其实是扩展了java的线程池。

public interface executor extends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 lifecycle

  在线程池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就是核心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正常的java线程池的执行流程是这样的。

    1. 如果当前线程小于核心线程数,那么来一个任务就创建一个线程。

    2. 如果当前线程大于核心线程数,那么就再来任务就将任务放入到任务队列中。所有线程抢任务。

    3. 如果队列满了,那么就开始创建临时线程。

    4. 如果总线程数到了最大的线程数并且队列也满了,那么就抛出异常。

  但是在tomcat自定义的线程池中是不一样的,通过重写了 execute方法实现了自己的任务处理逻辑。

    1. 如果当前线程小于核心线程数,那么来一个任务就创建一个线程。

    2. 如果当前线程大于核心线程数,那么就再来任务就将任务放入到任务队列中。所有线程抢任务。

    3. 如果队列满了,那么就开始创建临时线程。

    4. 如果总线程数到了最大的线程数,再次获得任务队列,再尝试一次将任务加入队列中。

    5. 如果此时还是满的,就抛异常。

  差别就在于第四步的差别,原生线程池的处理策略是只要当前线程数大于最大线程数,那么就抛异常,而tomcat的则是如果当前线程数大于最大线程数,就再尝试一次,如果还是满的才会抛异常。

  下面是定制化线程池 execute的执行逻辑。

public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 long timeout,timeunit unit){
    submittedcount.incrementandget();  
    try{ 
        super.execute(command);
    }catch(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rx){            
        if(super.getqueue() instanceof taskqueue){

            //获得任务队列             
            final taskqueue queue = (taskqueue)super.getqueue();
            try{            
                if(!queue.force(command,timeout,unit)){
                    submittedcount.decrementandget();                
                    throw new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sm.getstring("threadpoolexecutor.queuefull"));                   
                }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x){
                submittedcount.decrementandget();
                throw new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x);            
            }    
        }else{
            submittedcount.decrementandget();
            throw rx;        
        }   
    }
}

  在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这么一句 submittedcount.incrementandget();

  为什么会有这句呢?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参数的定义。

  简单来说这个参数就是定义了任务已经提交到了线程池中,但是还没有执行的任务个数。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submittedcount = new atomicinteger(0);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参数呢?

  我们知道定制的队列是继承了 linkedblockingqueue,而 linkedblockingqueue队列默认是没有边界的。

  于是我们就传入了一个参数, maxqueuesize给构造的队列。

  但是在tomcat的任务队列默认情况下是无限制的,那么这样就会出一个问题,如果当前线程达到了核心线程数,则开始向队列中添加任务,那么就会一直是添加成功的。

  那么就不会再创建新的线程。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新建线程呢?

线程池中创建新线程会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小于核心线程时,来一个任务创建一个线程。另一个是超过核心线程并且任务队列已满,则会创建临时线程。

  那么如何规定任务队列是否已满呢?如果设置了队列的最大长度当然好了,但是tomcat默认情况下是没有设置,所以默认是无限的。所以tomcat的 taskqueue继承了 linkedblockingqueue,重写了 offer方法,在里面定义了什么时候返回false。

  

  这就是 submittedcount的意义,目的就是为了在任务队列长度无限的情况下,让线程池有机会创建新的线程。

总结

  上面的知识有部分是看着李号双老师的深入拆解tomcat总结的,又结合着源码深入了解了一下,当时刚看文章的时候觉得自己都懂了,但是再深入源码的时候又会发现自己不懂。

  所以知识如果只是看了而不运用,那么知识永远都不会是自己的。

  通过tomcat连接器这一小块的源码学习,除了一些常用知识的实际运用,例如aqs、锁的应用、自定义线程池需要考虑的点、nio的应用等等。

  还有总体上的设计思维的学习,模块化设计,和如今的微服务感觉很相似,将一个功能点内部分为多种模块,这样无论是在以后替换或者是升级时都能游刃有余。

如对本文有疑问, 点击进行留言回复!!

相关文章: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