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网络运营>推广>网站优化 > 体会豆瓣的运营智慧:以“慢”为主

体会豆瓣的运营智慧:以“慢”为主

2015年04月18日  | 移动技术网网络运营  | 我要评论
运营到现在,豆瓣是我见过最明了的一款产品。无论是产品形式还是内容构成都足够鲜明,让大家能够一眼看出它的立足点,对于这款产品我自身也是相当看好。毕竟在时下社交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豆瓣能够一直不断吸引新用户的加入,它的存在还是有其意义的。那么豆瓣这款产品能够交给各位投资经理甚至是草根站长怎样的生存哲学呢

运营到现在,豆瓣是我见过最明了的一款产品。无论是产品形式还是内容构成都足够鲜明,让大家能够一眼看出它的立足点,对于这款产品我自身也是相当看好。毕竟在时下社交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豆瓣能够一直不断吸引新用户的加入,它的存在还是有其意义的。那么豆瓣这款产品能够交给各位投资经理甚至是草根站长怎样的生存哲学呢?

由产品衍射的交流氛围至关重要。很多产品经理看设计,并不是只注重所谓的表观形式,他们更看重产品内在的交流空间和绑定能力。换句话说,一个产品能不能留住用户才是关键的。传统社交bbs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作为同为传统社交产品的豆瓣,发展的阵痛一样会有体现。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豆瓣的抗压能力更强。而这个更强的背后是豆瓣自成一系的产品连接。从最初的读书、音乐、电影、小组、同城,到豆列、广播、九点、阿尔法城、阅读、fm、东西,以及后来上线的旅游,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十来个app群,它们无一例外地带着豆瓣的气质,即每个带有独立标签的个体都能在这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都知道豆瓣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吸引着新用户,是因为相比于其他的产品,豆瓣的兴趣更加纯粹。也更加专一,同样的兴趣,豆瓣能给你更多结识和交流的机会。而这显然正是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对于用户体验的追求近乎苛刻。一款产品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口碑,而用户的口碑从何说起,显然是用户体验做底。就像豆瓣自身的座右铭,做小众的大众化。在豆瓣上分享内容,看到更多的是具有相同爱好的肯定抑或改正的中肯意见,而不是所谓的脑残粉之间的互喷,彼此之间因为兴趣相互联络,又因为兴趣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不仅如此,发展到现在豆瓣的内容环境也是足够的纯粹。没有过多商业化的加入,让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产品带给大家的快感。干净利索的页面环境也直接促使网友可以更好地发表内容,赢得关注,所以你会看到音乐、电影和书籍等栏目的火爆,以及一些问答帖的诙谐与幽默。对豆瓣来说,为其创造七八年内容的用户和今日新加入的用户,并无区别对待。大家在一款产品中真诚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所谓的产品形式,更加有利于用户体验的提升。

坚守自己做产品的底线。豆瓣的慢节奏也并不是被所有人理解,很多人都曾经表示反对。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现有的商业环境中,变现是第一要素,过了这段高粘度的发展机遇,后期的商业进展就会施展的很难。其实这些道理豆瓣都懂,毕竟是做产品,而不是做福利,豆瓣心里清楚商业化进展的必要性。但是在这点的实施上,豆瓣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做盈利可以,但是豆瓣一定要贴合自身的产品路线,不盲目追求利润奔跑。比如豆瓣影评一直以来都是热门栏目,豆瓣在这点上合理的利用,不仅针对热门点评进行推送,而且还会适时推出在线选座等服务,在顺理成章满足大家的消费欲望之际,完成了自己的盈利目标。诸如此类的行为有很多,在这些基础上豆瓣逐步明白了自身长远发展的根本在哪。它不会像猫扑等传统社区那样盲目追求流量变现,它要的是一种商业化底线,一种长远的发展道路。

豆瓣善于利用属性标签聚拢人气。其实产品如何更加长远的存在并且发展下去,靠的是不断新用户的加入。与其他产品具有移动端口的优势不同,豆瓣的优势还是体现在线上。那么对于线上资源如何看待呢。豆瓣利用“标签化”进行归类。标签化不是简单的进行栏目划分,而是依靠个性标签将大家关注的东西进行统一分类,倘若两个人拥有同样的标签,那么完全可以进入同一个小组,那样交流起来的顺畅度会更好,毕竟依照大目录还是不能完全有效的进行人群的划分,但是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类,不但可以更加精确,还可以便于管理,这点已经被后来的陌陌借用并且取得很不错的效果。因为标签化的存在,豆瓣在运营和规划上的目的性更强,也更容易将用户进行筛分,促进更多优质内容的产生,不仅保证了用户粘度,也直接完善了内容产生机制,这些都是豆瓣的过人之处。当然,通过使用我们也能发现豆瓣还会将个人社区嵌入到产品中,但凡是具有相同属性的用户都可以进行推荐和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整个社区环境的粘度。

其实做产品并不局限于行业的差别,我以为即便是不同的行业,只要是优秀的产品就有其存在的意义,希望大家可以将其作为我们发展的标的,用来规划自己产品抑或行业发展的案例。(文章来自于青州海煜重工,转载请注明来源处,谢谢。)

如您对本文有疑问或者有任何想说的,请点击进行留言回复,万千网友为您解惑!

相关文章: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