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百科>四季>冬季养生 > 冬季什么时候泡脚最好 四种人不宜冬天热水泡脚

冬季什么时候泡脚最好 四种人不宜冬天热水泡脚

2018年06月06日 19:55  | 生活网  | 我要评论

侧田脱帽,淘宝网内裤,菜缸公主

武汉五旬女子熬夜看《来自星星的你》突发心脏病


据报道近日,家住江岸的潘女士体型偏胖,有多年高血压,平日却很少吃药降压。前天晚上,潘女士又开始看《来自星星的你》。搞笑又虐心的剧情让她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紧张悲伤。

夜晚12点,她突然觉得胸口剧痛,后背有一种被撕开的感觉,头冒冷汗。家人急送武汉市中心医院。

经心血管内科一查,潘女士的血压竟然高达242/119mmHg,是正常人的2倍。紧急降压、控制心率等急救措施后,主动脉CT血管造影发现,潘女士得了“心血管超级杀手”—主动脉夹层,也就是动脉内膜出现撕裂。经及时抢救,潘女士与死神擦肩而过。

心血管内科陈曼华主任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会诱发血管夹层,而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情,让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的潘女士情绪纠结,引起血压随之波动更致诱发。情绪激动、抽烟酗酒、天气寒冷、经常熬夜、过度劳累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常常是夹层发生的诱因。


春季不可不防心脏病复发率

近日,美国健身杂志《体线》邀请多位营养专家从果蔬、坚果、零食等各种食物中评选出最健康的9种食物。其中三文鱼、豆类、黑巧克力等,经常食用对心血管有好处。

9款美食推荐可成功抵御心脏病

生活节奏加快,我们的吃饭时间不断减少,但是营养不能减少。近日,美国健身杂志《体线》邀请多位营养专家从果蔬、坚果、零食等各种食物中评选出最健康的9种食物。

1柠檬:一个柠檬便可满足人一天的维生素C需求。柠檬所含的柑橘类黄酮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喝绿茶时放片柠檬,抗氧化剂吸收率可增加80%。

2西兰花:一个中等大小的西兰花就可以满足人一天的维生素K和维生素C需求,而且它也具有抗癌的保健效果。

3黑巧克力:每天7克巧克力可降低血压。巧克力所含的可可粉富含黄酮类抗氧化剂,能降低“坏”胆固醇,增加“好”胆固醇。

4红薯:一个红薯含有大约60微克叶酸。而且,它还含有抗性淀粉,能加快脂肪代谢。

5三文鱼: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抵抗抑郁、心脏病和癌症。85克三文鱼所含的维生素B3能满足人日常需求的50%。

6核桃:它是坚果中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最多的食品。核桃所含的褪黑激素还可调节睡眠。

7大蒜:可抑制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多种细菌。大蒜最好碾碎食用,这样释放的大蒜素最多。

8菠菜:包含叶黄素与玉米黄质两种护眼的营养素。研究发现,在所有具有抗癌作用的水果和蔬菜中,菠菜的抗癌能力位居前列。

9豆类:每周吃四次黄豆、豌豆和扁豆混合制成的食品可将心脏病风险降低22%,并同时减低乳腺癌风险。

  四种泡脚方法最伤身

  1、中药泡脚。很多人用中药泡脚一两次,发现作用不明显,就觉得中药泡脚效果差,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大家都知道,中医中药疗法在疗程方面都是比较长的,所以中药泡脚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2、中药翻煲多次反复泡脚。不少人觉得中药比较贵,煲一两次就丢垃圾桶太浪费,所以他们会把中药翻煲多次,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浪费时间而已。中药药效一般煲两次就已经全部释放,如果再煲第三次,那么这些中药水几乎没有什么药效了;而中药泡脚片更是一次性使用的产品。

  3、泡脚时间过长。泡脚时间越长越好这个想法同样是错误的,中药泡脚一般泡40分钟即可,40分钟可以让足部毛细血管吸收够有效中药成分了,而且泡脚时间太长容易冒大汗,汗液流失过多对心脏是有损害的。

  4、泡脚水太烫。很多人在泡脚的时候都是选用高温度的水,他们认为温度高,对促进中药成分的吸收和血液循环方面有帮助。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40度左右为人们比较适应的温度,过高的温度,会烫伤皮肤,而且血液循环一下子太快的话,导致血液上冲,反而引起不适,甚至出现虚脱。

  四种人不宜冬天热水泡脚

  1、静脉曲张或血栓患者。脚部静脉曲张的人用热水泡脚,会有腿部肿胀、沉重的感觉,这是因为脚部温度升高使得血管更扩张。因此,静脉曲张患者泡脚后,应把双腿抬高以助血液回流。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神经与血管病变后手脚对温度的感觉日渐不灵。正常人感觉很烫的水温,他们却感觉不出来,因此容易以过热的水泡脚造成烫伤。其一旦被烫伤,若没处理好,可能导致足部感染、溃烂,严重的还会造成截肢。

  3、心脏病和低血压患者。本身有心脏病或低血压的患者平时即可能有头晕现象,以热水泡脚太久,可能导致心脏与大脑缺血缺氧而增加发病危险。

  4、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表达能力和对热水承受力不如大人,大人觉得温度适宜小孩未必能承受得了。所以,7岁前的孩子还是不适宜泡脚。

你觉得以上的文章怎么样,你有什么高见呢,希望与广大网友互动?? 点此进行评论吧!

◎已有 0 人评论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