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百科>两性>性文化 > 性与性别的大学问

性与性别的大学问

2018年07月15日 22:28  | 生活网  | 我要评论

暗渡陈仓的故事,鑫诺3号,分手的拥抱吉他谱

  性与性别,在过去,身份不正,一说出口,就是私和隐私,难登大雅之堂,总在暗处,难见阳光。性别的重要性似乎只在辨认男女――性别鉴定下,男人是“人”,从此可以远离性别干扰,堂堂正正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业。女人却被判为“人”的异类,终生背负着性别强加于她的自然的命运,退归家庭,在社会上在历史中消失了。

  倘若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没有女人,社会上的人只是男人,这个社会就是男性的社会,讲性别就像是在讲隐私讲女人,可以是调侃的,玩笑的,甚至就是猥亵的。性别的视角在理性判断中没有地位,同昔日的女人一样,软弱无力,无法穿透“男性中心社会”的厚重盔甲。

  20世纪以来,无论中国外国,我们生活中的最大变化就是社会上多了女人。

  多了女人又怎样呢?

  女人走进了原本是男人的世界,要求享有和男人一样的平等权利……姐果只是一直这样要求下去,如果女人仍然仅仅以男人为楷模为靠山为精神支柱,那我们的生活并不会因为女人走上社会而有太大的改变,单一性别(男性的)标准仍然会是这个世界的合法的标准――除非,女人不仅在社会上在经济上而且在精神上在思想上也真正站立起来。

  女人的站立是为“性别”正名的重要前提,它找回来的不仅是与“性”一样被轻视被贬抑的女人,更是女人做人的自信和理性的觉醒。

  由于女性理性觉醒,人类视野空前开阔。从女性的角度出发透视世界,世界显出它的千疮百孔,像是一个跛足巨人,在匆匆的文明进程中不仅丢掉了女人,也丢失了那些与女人一起被定为卑微的人性和丰富多彩的人生。

  1960年代初期,新女权运动由美国发起,很快遍及世界。1970年代中期,妇女研究在妇女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在学界占领一席之地。1980年代以来,性别视角伴随着妇女研究的深入拓展广为传播,由边缘进入主流,做到了科学、学科和生活、生命的各个角落,它有一个专用名词,叫“性别研究”。

  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是由妇女研究(Womens Studies)引出的,先是研究女人,由女人及“人”,再及男男女女的“个人”――由此引发了社会生活乃至科学领域中一场全方位的革命:

  在政治领域,它提出“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将诸如生育、堕胎、托儿以及性骚扰、家庭暴力等过去被看作是“私人的问题”纳入公共视野,使得从来是少数人的政治“权力”贴近广大公民“权利”,在推动政治民主化道路上成就卓著。在经济领域,从生产力的产出到就业市场,女人的介入把“人的生产”直接带进社会经济活动,导致“价值”判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物的增长,也必须照顾到服务于人的社会效益。在文学中,性别研究一直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从性别角度对“文本”进行解构,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疏漏和压抑,极大地丰富了人性的内涵。史学中的性别研究则做着像是“殿后”的工作,在找回女人的历史的同时,也在完善我们对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全面认识……在现实社会中,性别研究更是长驱直入,向人类生活各个角落渗透。 一边是进入决策层,将研究成果直接付诸社会行动;另一边则进入普通百姓人家,致力于改善个体生命品质,向从来是以政治、战争、社会、社稷、民族、国家为最高原则的“宏大叙事”挑战,推动“社会进步”进入个人生活。

  有关性别的学问不仅是理性的,更是百姓的,它正在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得男男女女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将性别认知纳入自我认识,在人生设计和个人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

  还记得阿波罗神庙里那句箴言吗?

  “认识你自己。”

  ――这是哲学的终极使命,也是我们人生起步的基点。

你觉得以上的文章怎么样,你有什么高见呢,希望与广大网友互动?? 点此进行评论吧!

◎已有 0 人评论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