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百科>历史>历史解密 > 汉朝才出现纸,战国为何就有了“纸上谈兵”这个说法?

汉朝才出现纸,战国为何就有了“纸上谈兵”这个说法?

2019年08月27日 09:53  | 生活网  | 我要评论

球星,疯狂农民工,齐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背后的典故流传非常深远,每次谈起都会把矛头直指战国时期的赵括,但是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直到汉朝才出现纸,这和赵括生活的年代差了一两百年呢,难道赵括穿越了?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历史错误,第一,我们容易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当成纸张的发明;第二,纸上谈兵最开始并不是专指赵括的。

image.png

  纸

  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法的“纸”,是指用植物纤维加工后制成的便于书写的薄片,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大致上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制成的纸,基本上是现代纸张的前身。

  而在蔡伦之前,实际上已经有纸了,甘肃天水放马滩曾经就出土过西汉时期的纸,上面绘着地图,这种纸就是用纸浆制成的。

  所以我们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

  在古埃及有一种莎(suō)草纸,但本质上来说,这种所谓的纸,跟中国早期使用的竹简是一个意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仅仅是一种书写的载体而已。

  当然了,无论是东汉、西汉还是古埃及,离赵括生活的战国都差的太远,纸和赵括是扯不上关系的。

  赵括

  长平之战后,赵括同学的名声一落千丈,确实有很多因他而创造出来的成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这样说道: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胶柱鼓瑟,是形容一个人拘泥城规,不懂变通的成语,带有贬义,和刻舟求剑之类的成语差不多一个意思,熟悉长平之战那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懂变通、拘泥城规,正是对赵括最好的形容。

image.png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这个词,是后人提炼出来的成语,用来比喻空谈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跟赵括按部就班遵照兵书指挥打仗有一些联系,但绝不是特指赵括的。

  纸上谈兵为什么会和赵括扯上关系呢,是后来某些不负责任的书商,在讲到长平之战时,十分笃定地把这个成语按在赵括身上,且不论这个词合适不合适,但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会误导很多人。

  如果小朋友读到“纸上谈兵的赵括”,然后问父母“纸不是东汉发明的吗?”,多数父母估计会一脸懵。然后上网感叹现在的作业真是太tm难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你觉得以上的文章怎么样,你有什么高见呢,希望与广大网友互动?? 点此进行评论吧!

◎已有 0 人评论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