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生活百科>中医>中医专题 > 清浊 黄帝内经的“元概念”

清浊 黄帝内经的“元概念”

2019年05月26日  | 移动技术网生活百科  | 我要评论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清浊是经常被使用的词语,几乎与寒热、气血、阴阳一样属于基本概念,是含义十分丰富的“元概念”。但过去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内经》中,清浊用来表示不同的生理现象,书中也常以此形象地阐述各种病因和病机。

  用清浊表示生理物质的稀稠

  《内经》说“浊气出于胃”,又说“浊气归心”,认为十二经脉有清浊不同的属性,是因为其中的血之清浊不一样。生理状态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内经》作者认为,血液的清浊是可以通过实验检验的,并不是理论推测。《灵枢·经水》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人体五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储存多少水谷,以及“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甚至十二经之中,各条经脉血与气的比例,孰多孰少,“皆有大数”,都可通过一定手段检测获得。文中提到的“血之清浊”,是《内经》作者经常使用的学术语言。

  《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六腑里的“水谷浊物”就像泥沙俱下的江河一样浑浊不清,与五脏储存精微物质明显不同。

  用清浊说明体液的阴阳升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不能上升,就会出现泄泻;浊气在上,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胀满。这是因为“阳升阴降”受阻而出现的病证。因为正常的情况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人体与之相应,也应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把清浊与阴阳相联系,说明生理代谢时“升降出入”的原理。

  《灵枢·阴阳清浊》论述气的清浊,说“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其中“浊而清”与“清而浊”,指的是清与浊之间的转化,与阴阳之间的转化一样,清浊也可以互化,“浊中有清,清中有浊”,二者是变动不居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多处说“清阳”、“浊阴”,而《灵枢·阴阳清浊》却说“阴清而阳浊”,二者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前者的清浊,是根据精微物质的稀稠、升降而定的,所以说“清阳浊阴”;后者是按照精微物质的运动状态划分的,“阴静阳躁”,因此说“阴清而阳浊”。运用的标准不一样,形成的概念也不同。

  用清浊说明病因病证的寒热

  清浊的本意从水的清澈程度而来,由清淡、清净的基本含义,引申出清冷、清虚、清静、清贫等含义,由浑浊也可引申出浑厚、浊流滚滚,象征着力量无穷。

  《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文中的“清湿”,就是指寒冷潮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这段“病机十九条”中,关于清稀的体液属寒性,浊稠的体液属于热性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辨证。

  《素问·气厥论》:“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此处的“浊涕”,代表热性鼻涕。

  《内经》说青脉主“腰痛,足清,头痛。”足清就是脚凉。真心痛、厥气病,都有“手足清”的证候,指的都是手脚凉。肾虚时出现清厥,也是寒凉之意。血枯的病人“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出清液,就是吐清水;四肢清,则是四肢凉。

  用清浊说明病机

  清浊是人体内液体的一个属性,在病理状态下就可以表示病机逆乱的原因。《灵枢·五乱》说人在患病的时候,只要“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清升而浊降,各顺其道,这样的病证就容易治疗。如果出现清气在阴(下),浊气在阳(上),“清浊相干,乱于胸中”,病人就会出现严重的胸闷。由于“清浊相干”的病证,可以发生于许多部位,如心、肺、胃肠、四肢和头颅,因此由“清浊相干”产生的病证是广泛存在的。

  《素问·风论》说:“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文中把“气不清”当做麻风病的重要原因。《内经》认为,清气停留在下部,就会出现腹泻;浊气停留在上部,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证。

  人在患病的时候,“胃气不清”,就不能输送精微物质。“浊溜于肠胃”时,就会病生于肠胃,也叫“浊气在中”。

  清浊不同 治疗有别

  《内经》认为,针刺治疗一定要注意气血清浊的体质差异,也要分清因病而致的病理性清浊。《灵枢·阴阳清浊》说:“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的时候,“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所以必须掌握好针刺的尺度。

  平素体壮的人,患病后容易已出现“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岐伯解释说:“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说明气血清浊不同,针刺的补泻手法也不相同。

  针刺治疗时,有的病人“血少黑而浊”,有的“血出清而半为汁”。需要医生认真观察,才能治疗无误。有瘀滞的患者,应该“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其中的“浊气”,就是“滞气”。

  《灵枢·经筋》说:“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清阴气,就是清阴部的热气。后世把“清法”列为八法之一,清肺止咳、清头明目、清肝泻火、清心安神、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等,临床运用很常见。

如对本文有疑问, 点击进行留言回复!!

相关文章:

  • 有氧体力活动预防高血压

      体力活动与高血压关系极为密切,体力活动少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是经常参加体力活动者的1.52倍。   小编推荐:   白领运动讲究“慢半拍”   清晨6... [阅读全文]
  • 平调清温峻 你该怎么补?

      补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或补益某一脏腑的虚损,以达到扶助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内经》所说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 [阅读全文]
  • 中药养生先辨清体质再进补

      生活与中药   国人使用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炎帝神农氏时期。老广是把中药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至,广东的老火靓汤也似乎成了广东人懂生活的代... [阅读全文]
  • “七少”养生心法

      1.少怒。怒是七情中最强烈的一种情绪。“怒不节,气乃不固”。怒则气机不畅,出现气逆和气滞,引起心脑血管病。故善于养生的“老寿星”,无不忌怒。   止怒的主... [阅读全文]
  • 音乐处方―怡情益健康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内在感情,能使一个人感到满足,诱发一个人的活动力,帮助一个人宣泄内在的情绪。音乐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 [阅读全文]
  • 动则不衰 乐则长寿

      叩响张开济的家门,开门的是他的夫人。“你看,我们家都成琉璃厂了!”她笑着把我迎进屋里。   张家的布置别具一格,木雕、竹雕、铜雕、玉雕令人目不暇接,给现代... [阅读全文]
  • 喜暖怕凉者如何调理?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平素怕寒喜暖,这种人多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的人还同时伴有以下症状:面色淡白无华、四肢倦怠、常盗汗,或者还会伴有腰脊冷痛、宫寒不孕等。  ... [阅读全文]
  • 怎样活到100岁

      医学专家指出,人要活动一百岁,除了不吸烟、饮酒适量、饮食均衡、坚持锻炼等长寿秘诀之外,以下三点也十分重要,那就是:终生学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保持有希望。 ... [阅读全文]
  • 养生就靠一个字:忙

      方成,原名孙顺潮,广东中山人,1918年生。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助理研究员;上海《观察》周刊漫画版主... [阅读全文]
  • 不良习惯让人“晕”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头晕的现象,排除一些患病原因外,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头晕?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麟鹏从中医的角度向我们表明,不良生活习惯是造... [阅读全文]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