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新闻>创业新闻>创业经验 > 付费墙前路艰难,加上AI会有什么变化?

付费墙前路艰难,加上AI会有什么变化?

2018年10月24日  | 移动技术网新闻  | 我要评论

在我们平时查阅资料或者进行一些网络阅读的时候,或多或少会遇到这种情况:试阅读一部分,然后到了最关键的地方戛然而止——要么付钱,要么别看。想必也有不少人为它掏过腰包。这并不是什么个体现象,包括现在的百度文库也是这种模式,甚至这种模式有着自己的名字:付费墙。

付费墙就是在线内容商为内容设立的收费门槛,在完成支付后才能阅读完整的文章或是公众号,或者通过购买网站、app推出的各种会员、年卡等进行无障碍阅读。但需要了解的是,虽然付费墙越来越多,但是并没有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甚至有很多时候只会让用户的体验变得更加糟糕。

试想,在你发现了你很感兴趣的内容,却发现看到关键处就必须掏钱或离开,这种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恐怕都不会让人感到愉快吧。

付费墙何时兴起?

其实最早提出付费墙概念的并不是国内,而是美国的传媒大亨默多克在2009年对谷歌“未经授权就向其用户提供免费链入新闻的服务”的指控。他声称,要建造一坐付费墙,让所有网络平台都无法继续坐享其成。

紧接着,诸如《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新闻集团旗下的报纸都纷纷宣布设立付费墙,在线内容必须付费才能阅读,否则就不再能够看到网站的任何内容。但是在当时,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导致人们总是能够轻松的绕过付费墙继续免费的获取那些本应用金钱换来的内容。

到手的鸭子要飞,平台们肯定不乐意。于是,在2011年,《纽约时报》设立的软付费墙,宣告利用漏洞取得付费内容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纽约时报》的软付费墙,给予了用户一些阅读的空间,让用户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获得付费内容,如与林肯公司共同推出的“试驾免费订阅”,这样避免了流量的大量流失。同时,他们还提供了免费阅读服务的分发平台,这样可以合规的连接到内容方,带来更庞大的免费流量。所以当用户真实的感受到内容的价值时,也就心甘情愿的掏了腰包。

看到商机后,内容平台们沸腾了。看到可持续的内容变现机会后,内容创作者也沸腾了。所以二者就这样一拍即合,付费墙也就一直发展到了今天。

但是,付费墙却不是任何时候都好用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付费墙虽然盛行,但不是每一家都能从中获利。而如果我们观察一下那些成功的例子,就不难发现想要做好付费墙的一般都具有一些共同点。如优质内容的持续生产力、资金雄厚,能够无视付费墙带来的流量损失、运营得当,能够处理好阅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联系,维护平台的利益。

不难看出,如果没两把刷子,还真玩不转付费墙。先不论能不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和资金问题,仅维护平台、用户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就能让很多人叫苦不迭。

而这还不是问题的根本,被人所质疑最多的是,付费墙的出现并不能让内容创业者消除后顾之忧,也没有让网络媒体得到真正稳定的盈利模式。即使是最为有名的媒体,也未必能让所有用户买单。

除此之外,内容商们越来越过分的吃相,也非常容易让用户产生厌烦的感觉——尤其是在他们产出内容品质良莠不齐的前提下。

这么说,付费墙的路已经走到头了吗?显然不会,作为收入的来源,没有人会放弃赚钱的机会。那么付费墙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结合今年大火的ai技术或许能改变现状。

ai可以帮助付费墙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ai有这么万能吗?还能帮付费墙提升使用体验了吗?答案当然是可以。如果大家有过订阅的经验就会知道,你所订阅的内容会在更新后给你发出推送,而这个推送消息可能并不是你所有时间都想看到的。

所以瑞士的新闻媒体nzz就借助机器学习的方法,训练出了个性化的支付系统。比如,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在早上5-9点的时间内,用户只想使用手机阅读而不想付钱,所以他们就不会在此期间推送任何有关付费的消息。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由于上线了更人性化的系统,nzz在三年内的付费转化率提升了5倍。

ai还可以增强用户的粘性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来进行用户画像,这样就帮助了内容创业者了解用户喜爱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而作者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生产以及推送。这样无疑是有效的增加用户粘度的做法,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内容创作者苦于不知题材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同时也是一项高新技术、高科技产品。所以当用户知道你的内容经过了人工智能的加持,自然会油然而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也会在无形中提升转化率。

不过,即使ai能够赋能付费墙,让它产出更多优质的内容以及吸引更多的用户。这个模式是否就是付费墙的最终形态仍然不能下结论。比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大数据杀熟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对于这种技术产生了某种不信任的感觉,毕竟每个人的作息习惯也属于隐私的一部分。所以,付费墙能否凭借ai一飞冲天,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想了解更多人工智能创业信息,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来源:a5创业网 作者:大熊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对本文有疑问, 点击进行留言回复!!

相关文章: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