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IT编程>开发语言>Java > 小程序之跨平台黑魔法

小程序之跨平台黑魔法

2020年07月17日  | 移动技术网IT编程  | 我要评论

​1.背景

2016年微信决定上线小程序业务至今,小程序的生态已经非常庞大,覆盖的行业类目,由最初的游戏延伸至快递、电商、餐饮、教育、文旅、政务等多个领域。

小程序的生态玩家也在不断增加: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百度小程序、抖音小程序、qq小程序、头条小程序。

企业在享受各大平台小程序的开放能力、平台流量、商业能力的同时,面临着小程序业务能力对齐,跨平台开发成本高等问题。

2.产研团队面临的问题

快递行业面向客户的服务版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各大厂商的都有自己的小程序技术标准。

问题来了,业务团队希望各大平台的小程序服务都能及时同步,我们产品经理的需求也希望能在各平台小程序同步上线,以期望能更好的去抓住平台的流量,消除用户在平台切换时对服务能力的参差不齐的差异感,当用户在平台上需要快递服务时,能更快的响应到用户的需求,总体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这也是各大小程序平台玩家希望看到的——平台快速连接商家的能力。

在这个关键因素的驱动下,研发团队不得不拆分出独立的小团队去维护不同平台的小程序,开发成本较高。

1 小程序平台 * n = n 个团队
2 n 个团队 * 协作效率 = 低效率

小程序的生态日渐丰富,技术标准逐渐成熟, 作为小程序平台的头部玩家,微信小程序是各大公司首先要运营的渠道,大家都希望抓住微信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中的红利,将自身企业的服务能力通过小程序透传给用户。微信小程序平台的成长也伴随着服务提供商产品的演变,在运营小程序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碰到许多的问题。

小程序1.0 vs 小程序2.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产品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将服务于商家及散客的能力逐步的完善到小程序的能力当中去。随着服务能力及应用场景的逐渐完善。

产研团队面临着严重的效能问题:

一个需求

需要在不同的平台实现

需要踩不同平台的坑

需要管理不同平台的团队

需要写不同平台的小程序代码

研发团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解决之道-跨平台方案

我们要寻求一套跨平台解决方案,多个平台只需维护一套代码,做到小程序代码的一次编写,多端运行。能基于这套解决方案,抹平各平台的差异,并在性能及体验上有所提升。如果有一套这样的解决方案,好处不言自明。

我们前期的一些选型分析,需满足:

一套代码可以同时生成iOS,Android,H5,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百度小程序等。

如果能基于vue.js最好, 上手快,学习成本低。

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选型,我们采用具有跨平台编译功能的框架uni-app。uni-app是一个基于vue开发的前端应用框架,通过编写一套代码,可以在iOS,Android、H5、以及小程序等各端运行。采用uniapp进行开发,可能存在客户端与小程序api同步不及时的问题。为了衡量使用框架带来的风险,对uni-app的编译过程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1)开发环境

uni-app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创建,HBuilderX和cli,但对于这两种方式创建的应用,编译、打包过程都是一致的,只不过HBuilderX创建的项目,会由HBuildeX内置(包括node等环境)的编译器进行编译,cli创建的项目,由安装在项目内部的编译器编译。整个编译器都由node实现,通过vue-cli的service插件对源码进行编译。

2) JSAPI编译

uniapp的JS语法基于VUE,大部分API参考微信小程序。在编写uniapp代码时,uni-app上的各种方法,最终会被编译为对应平台的API。uniapp将小程序的API分为3类:

a) 直接将小程序的API promisify之后挂载到uni-app上的AP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类API是将wx上的API引用复制到uni-app上,在编译时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其调用效果和wx API完全一样。

b) 需要做特殊处理的AP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上是支付宝小程序转换代码里面的截图)

由于uni-app的API的功能实现参考了微信小程序,所以编译为微信小程序,uni-app除了一个向前兼容的API外,没有其它需要特殊处理的API,其它平台则需要对API做一些简单处理。

c) 暂不支持的AP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类API通过uni-app直接使用会导致调用失败。要实现平台的这些功能,可以通过wx来访问。

综上,当小程序的API发生变化时,在uni-app提供解决方案前,可以把变更或新增的API视为uni-app暂不支持的API。在编写代码时可以通过条件注释在微信小程序使用wx暴露的api,其它平台依旧使用uni-app提供的API。以拨打电话为例,可以通过以下代码来应对微信小程序API的修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HTML编译

uniapp的模版语法同样也与vue保持一致,在编译过程中,模版会被转为抽象语法树,然后再对语法树进行修改,最终转换为微信小程序的语法,以v-for语法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编译之后,vue的v-for语法能全部转为wx:for。同样,HTML其它属性的编译也会通过对AST做必要的修改来完成。

HTML中的各种标签,在uniapp中都使用组件来替换。比如HTML中的div要替换成view,span替换成text、a替换成navigator。其中的view,text,navitator对应的都是不同的组件,在uniapp中 ,组件分为两种类型:内置组件和扩展组件

4)CSS编译

微信的小程序的wxss使用了css的大部分特性,主要的变化有3个:

新增了尺寸单位

样式分为全局样式和局部样式

支持部分选择器

目前在各端的css语法都一致,按照w3c的规范书写css,后期应该不会遇到因为小程序修改css规则导致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万一有个别端实现不一致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条件编译来实现跨平台。

uni-app解决的3个问题

多端泛滥

体验不好

生态不丰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uni-app官网

引入uni-app后,团队的研发效率大大提升,原先的小程序源码经过重构转换成uni-app项目,一个业务需求,只需要编写一份代码,经过编译,就能在多端运行。

这里讲一个引入uni-app后快速迭代的案例:

由于C端产品线团队与某平台合作,根据双方约定,需提升该平台我司小程序的用户体验及服务能力。由于项目交付周期紧,为了达到积极响应业务需求的目的,团队需快速决策该小程序的升级优化方案——在原有的原生框架进行升级开发,还是基于uni-app框架进行开发?

在对uni-app进行大量的技术预研后,团队最终敲定了方案:基于uni-app进行开发。事实证明这次决策是对的,团队快速的按质量要求交付了小程序版本。

4.积累经验

1)条件编译

每个平台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因为需要针对不同平台做适配,如果编译到不同的工程之后,再做二次修改,会让后续的流程变得复杂低效。

api的条件编译

1 // #ifdef %PLATFORM%
2 平台特有的API实现
3 // #endif

static目录条件编译,在不同平台,引用的静态资源可能也存在差异,通过 static 的的条件编译可以解决此问题

1 ┌─static
2 │ ├─mp-weixin
3 │ │ └─a.png
4 │ └─b.png
5 ├─main.js
6 ├─App.vue
7 ├─manifest.json
8 └─pages.json

2)渲染性能

原生小程序调用setdata更新页面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程序在运行时,分逻辑层和视图层,当数据有发生变化的时候,逻辑层需要携带数据通知到视图层,而数据传递不是直接由逻辑层到视图层的,中间要先经过native层做转换,在转换的过程当中,传递和阻塞的性能消耗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setdata的调用频次和每次调用setdata时传递的数据量。

这里举例一个场景:

小程序下拉展示一个列表数据,比如我的快递列表,列表总共有 200 条数据,页面只展示 20 条,每次下拉刷新,当页面展示到100条时页面要如何赋值呢?

微信小程序的常见写法

1 data:{
2 list:[‘1’ , ‘2’ , ‘3’ , ‘4’]
3 },
4
5 // Event handler.
6 viewTap: function() {
7 let newdata = [‘5’ ,‘6’ ,‘7’ ,‘8’]
8 this.data.list.push(… newdata)
9 this.setData({
10 list: this.data.list
11 }
12 }
也就是说,每次下拉刷新,setdata的数据传输都会携带之前已经展示在页面上的数据,这个对小程序的性能消耗是很大。

针对这个问题,uni-app借助了webstore JSON Diff 库 ,实现高效、精确的差量数据计算更新。webstore JSON Diff库能针对复杂的js数据进行差量对比计算最小化。

JSON Diff

1 diff({
2 a: 1, b: 2, c: “str”, d: { e: [2, { a: 4 }, 5] }, f: true, h: [1], g: { a: [1, 2], j: 111 }
3 }, {
4 a: [], b: “aa”, c: 3, d: { e: [3, { a: 3 }] }, f: false, h: [1, 2], g: { a: [1, 1, 1], i: “delete” }, k: ‘del’
5 })
6
7 输出的结果是:
8 { “a”: 1, “b”: 2, “c”: “str”, “d.e[0]”: 2, “d.e[1].a”: 4, “d.e[2]”: 5, “f”: true, “h”: [1], “g.a”: [1, 2], “g.j”: 111, “g.i”: null, “k”: null }

3) 代码简化

利用vue的高度抽象,大幅缩减模型的处理代码。以运单详情页为例,快递小哥卡片的代码逻辑分布在400行代码内,在这400行代码内需要处理各种运单状态及查看人和运单的关系。

简化之后的版本,利用vue的computed,对所有的场景进行列举,仅使用70行代码实现该功能,其中每个ui的显示与否,都独立开,也更方便后期的维护

4)界面突变的问题

在重构前,大部分气泡或者浮层都没有动画效果,当出现弹窗时,由于移动设备屏幕相对较小,界面很容易发生大面积的突变,导致用户难以理解应用的逻辑,进而觉得应用使用起来不是特别顺手,重构之后的版本,引入uni-app第三方动画组件,对所有的气泡和浮层添加动画,尽量避免界面上的突变。重构的同时,还使用了一些其它优秀的uniapp组件对界面进行优化。

5.整合后台服务

另一方面是我们要将后台服务整合好——统一鉴权、统一协议、统一的api元数据管理、微服务化、服务网关。

这里介绍一下服务端的架构演进:

V1.0 (2016以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个端都有独立的后端,公共服务没有抽离,一些相同的业务代码,需要在不同的服务端去重复实现。可以想象改动一个功能点,研发团队会有多么的痛苦。

V2.0(2016~2017)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后端服务已经整合,单体式架构,业务代码耦合严重,没有形成业务中台,业务域服务域划分不清晰,服务之间没有做隔离,数据层单一,出问题时容易引发雪崩。在技术架构上不利于业务及团队自然增长。

V3.0(2018~至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形成了统一的服务网关及业务中台,业务域与服务域做了良好划分,统一的权限、元数据、配置、微服务管理。

本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ZTOTech/article/details/107342307

如对本文有疑问, 点击进行留言回复!!

相关文章: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