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技术网 > IT编程>开发语言>c# > C#数据结构与算法揭秘五 栈和队列

C#数据结构与算法揭秘五 栈和队列

2019年07月18日  | 移动技术网IT编程  | 我要评论
这节我们讨论了两种好玩的数据结构,栈和队列。 老样子,什么是栈, 所谓的栈是栈(stack)是操作限定在表的尾端进行的线性表。表尾由于要进行插入、删除等操作,所以,它具有

这节我们讨论了两种好玩的数据结构,栈和队列。

老样子,什么是栈, 所谓的栈是栈(stack)是操作限定在表的尾端进行的线性表。表尾由于要进行插入、删除等操作,所以,它具有特殊的含义,把表尾称为栈顶(top) ,另一端是固定的,叫栈底(bottom) 。当栈中没有数据元素时叫空栈(empty stack)。这个类似于送饭的饭盒子,上层放的是红烧肉,中层放的水煮鱼,下层放的鸡腿。你要把这些菜取出来,这就引出来了栈的特点先进后出(first in last out)。   具体叙述,加下图。

栈通常记为:s= (a1,a2,…,an),s是英文单词stack的第 1 个字母。a1为栈底元素,an为栈顶元素。这n个数据元素按照a1,a2,…,an的顺序依次入栈,而出栈的次序相反,an第一个出栈,a1最后一个出栈。所以,栈的操作是按照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简称lifo)或先进后出(first in last out,简称filo)的原则进行的, 因此, 栈又称为lifo表或filo表。 栈的操作示意图如图所示。

栈的形式化定义为:栈(stack)简记为 s,是一个二元组,顾定义为s = (d, r)
其中:d 是数据元素的有限集合;
r 是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有限集合。

栈的一些基本操作的概述:由于栈只能在栈顶进行操作, 所以栈不能在栈的任意一个元素处插入或删除元素。因此,栈的操作是线性表操作的一个子集。栈的操作主要包括在栈顶插入元素和删除元素、取栈顶元素和判断栈是否为空等等方面的操作。

同样,我们以 c#语言的泛型接口来表示栈,接口中的方法成员表示基本操作。为表示的方便与简洁,把泛型栈接口取名为 istack(实际上,在 c#中没有泛型接口 istack<t>, 泛型栈是从 ienumerable<t>和 icollection 等接口继承而来,这一点与线性表有着本质的区别) 。

栈的接口定义源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istack<t> {

//初始条件:栈存在;操作结果:返回栈中数据元素的个数。

int getlength(); //求栈的长度   伪代码 index++

//初始条件:栈存在; 操作结果:如果栈为空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伪代码 if(top==null) return true;else return false;

bool isempty(); //判断栈是否为空

//初始条件:栈存在; 操作结果:使栈为空。伪代码 top=null;

void clear(); //清空操作

//初始条件:栈存在; 操作结果:将值为 item 的新的数据元素添加到栈顶,栈发生变化。伪代码 top=item;index++;

void push(t item); //入栈操作

//初始条件:栈存在且不为空; 操作结果:将栈顶元素从栈中取出,栈发生变化   伪代码:return top;index--;

t pop(); //出栈操作

//初始条件:栈表存在且不为空; 操作结果:返回栈顶元素的值,栈不发生变化。伪代码 get top;

t gettop(); //取栈顶元素
}

栈也分为两种的形式,一种是顺序栈,一种是链栈。

第一种 顺序栈(sequence stack):

用一片连续的存储空间来存储栈中的数据元素,这样的栈称为顺序栈(sequence stack)。类似于顺序表,用一维数组来存放顺序栈中的数据元素。栈顶指示器 top 设在数组下标为 0 的端,top 随着插入和删除而变化,当栈为空时,top=-1。下图是顺序栈的栈顶指示器 top与栈中数据元素的关系图。

顺序栈类 seqstack<t>源代码的实现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seqstack<t> : istack<t> {
private int maxsize; //顺序栈的容量 最大的存储空间
private t[] data; //数组,用于存储顺序栈中的数据元素 存储数据的多少 
private int top; //指示顺序栈的栈顶  栈顶指针

//索引器
public t this[int index]
{
get
{
return data[index];
}
set
{
data[index] = value;
}
}

//容量属性
public int maxsize
{
get
{
return maxsize;
}

set
{
maxsize = value;
}
}

//栈顶属性
public int top
{
get
{
return top;
}
}

//构造器  进行相应初始化的工作    进行赋值
public seqstack(int size)
{
data = new t[size];
maxsize = size;
top = -1;
}

//求栈的长度   用头指针来加一
public int getlength()
{
return top+1;
}

如图所示:

//判断顺序栈是否为空

//就是判断头指针是否为-1 为就为空 不为就为假

public bool isempty()
{
if (top == -1)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false;
}
}

具体如下图所示:

//判断顺序栈是否为满 或最大尺寸相比较 相等 返回真 不相等返回假
public bool isfull()
{
if (top == maxsize-1)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false;
}
}

相应情况,一切尽在图例中。

 

//入栈 将其放入顶部 top 加加
public void push(t item)
{

//如果满了 就不进行添加

if(isfull())
{
console.writeline("stack is full");
return;
}
//进行加入到顶部
data[++top] = item;
}

具体情况,一切尽在图例中

//出栈 进行出栈后 头指针减减
public t pop()
{
t tmp = default(t);
if (isempty())
{

console.writeline("stack is empty");
return tmp;
}

tmp = data[top];
--top;
return tmp;

具体情况,一切尽在图例中。

//获取栈顶数据元素 把头指针指向的元素进行弹出的操作
public t gettop()
{

//如果是空 就返回一个默认值
if (isempty())
{
console.writeline("stack is empty!");
return default(t);
}

return data[top];

具体情况,一切尽在图例中:

}

 


}

}

这就是对顺序栈的相应的介绍。

下面,我们就来到了另一种栈——链栈的介绍

什么是链栈了,所谓链栈是栈的另外一种存储方式是链式存储,这样的栈称为链栈(linked stack)。链栈通常用单链表来表示,它的实现是单链表的简化。所以,链栈结点的结构与单链表结点的结构一样,如图所示。由于链栈的操作只是在一端进行,为了操作方便,把栈顶设在链表的头部,并且不需要头结点。

链栈结点类(node<t>)源代码的实现如下: 

public class node<t>
{
private t data; //数据域
private node<t> next; //引用域

//构造器
public node(t val, node<t> p)
{
data = val;
next = p;
}

//构造器

public node(node<t> p)
{
next = p;
}

//构造器
public node(t val)
{
data = val;
next = null;
}

//构造器
public node()
{
data = default(t);
next = null;
}

//数据域属性
public t data
{
get
{
return data;
}
set
{
data = value;
}
}

//引用域属性
public node<t> next
{
get
{
return next;
}
set
{
next = value;
}
}

}

下图是链栈示意图。 

把链栈看作一个泛型类,类名为 linkstack<t>。linkstack<t>类中有一个字段 top表示栈顶指示器。由于栈只能访问栈顶的数据元素,而链栈的栈顶指示器又不能指示栈的数据元素的个数。所以,求链栈的长度时,必须把栈中的数据元素一个个出栈, 每出栈一个数据元素, 计数器就增加 1, 但这样会破坏栈的结构。为保留栈中的数据元素, 需把出栈的数据元素先压入另外一个栈, 计算完长度后,再把数据元素压入原来的栈。但这种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都很高,所以, 以上两种算法都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法。 理想的解决方法是 linkstack<t>类增设一个字段 num表示链栈中结点的个数。

链栈类 linkstack<t>的实现说明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linkstack<t> : istack<t> {
private node<t> top; //栈顶指示器
private int num; //栈中结点的个数

//栈顶指示器属性
public node<t> top
{
get
{
return top;
}
set
{
top = value;
}
}

//元素个数属性 进行了计数 
public int num
{
get
{
return num;
}
set
{
num = value;
}
}

//构造器 进行了函数的初始化
public linkstack()
{
top = null;
num = 0;
}

//求链栈的长度   返回计算的复杂度  此算法的复杂度是o(1)
public int getlength()
{
return num;
}

//清空链栈 进行清空的操作 此算法的复杂度是o(1)
public void clear()
{
top = null;
num = 0;
}

//判断链栈是否为空   判断 计数的变量和头指针是否是空  返回为真  否则 为假  此算法的复杂度是o(n)
public bool isempty()
{
if ((top == null) && (num == 0))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false;
}
}

//入栈 进行栈内 入栈的操作
public void push(t item)
{
node<t> q = new node<t>(item);

if (top == null)
{
top = q;
}
else

{
q.next = top;
top = q;
}

++num;
}

//出栈 进行出栈的操作 头指针相减。此算法的复杂度为1
public t pop()
{
if (isempty())
{
console.writeline("stack is empty!");
return default(t);
}

node<t> p = top;
top = top.next;
--num;

return p.data;
}

//获取栈顶结点的值  返回头指针的值 此算法的复杂度为一。
public t gettop()
{
if (isempty())
{
console.writeline("stack is empty!");
return default(t);
}
return top.data;
}

 

}

这就是链栈的介绍的。还介绍一个栈的明显的应用,这就是简易万能计算器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在使用算符优先文法时必须使用两个基本栈,数栈(operand stack)和运算符栈(operator stack),来完成计算工作,然而单单使用这两个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设计时,我引入了第三个栈(op stack),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在使用两个栈时,如果遇到表达式 2-3*/6#,会发生什么呢?

步骤号
数字栈
运算符栈
当前输入
剩余字符串
说明
1
#
 
2-3*/6#
 
2
#
2
-3*/6#
 
3
2
#
-
3*/6#
 
4
2
# -
3
*/6#
 
5
2 3
# -
*
/6#
 
6
2 3
# - *
/
6#
*>/,运算2*3,-</,push(/)
7
6
# - /
6
#
 
8
6 6
# - /
#
 
/>#,运算6/6,
->#,试图运算,由于缺少数符,报错,错误定位在减号
9
# -
 
 
 

此时,错误信息为:在minus附近可能存在错误。但实际上问题出在*或/号附近,这种报错的定位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于是让我们看看如果引入第三个栈作符号栈会如何?符号栈的功能是保存所有分析过程中的符号,包括数符和运算符两种。

步骤号
数字栈
运算符栈
符号栈
当前输入
剩余字符串
说明
1
#
#
 
2-3*/6#
 
2
#
#
2
-3*/6#
 
3
2
#
# 2
-
3*/6#
 
4
2
# -
# 2 - 
3
*/6#
 
5
2 3
# -
# 2 – 3
*
/6#
 
6
2 3
# - *
# 2 – 3 *
/
6#
*>/,运算2*3,-</,push(/)
7
6
# - /
# 2 6 /
6
#
 
8
6 6
# - /
# 2 6 / 6
#
 
/>#, 抛出6后,先对/和栈中的6做绝对邻近检查,再对6和2做绝对邻近检查,但却发现6和2不能相邻,所以报错,此时错误定位于除号

错误定位在/号,错误信息为:在divide附近存在错误。这样将使用户更有可能找到表达式中的问题所在。我们通过每次运算时(对应于semanticanalyzer.fakecalculate()方法),利用了绝对相邻优先级表对符号栈的弹出符号进行相邻性检查,只要发现栈顶的两个符号不能相邻,则马上报错。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什么是队列,所谓的队列是队列(queue)是插入操作限定在表的尾部而其它操作限定在表的头部进行的,线性表。把进行插入操作的表尾称为队尾(rear),把进行其它操作的头部称为队头(front)。当对列中没有数据元素时称为空对列(empty queue)。队列通常记为:q= (a1,a2,…,an),q是英文单词queue的第 1 个字母。a1为队头元素,an为队尾元素。这n个元素是按照a1,a2,…,an的次序依次入队的,出对的次序与入队相同,a1第一个出队,an最后一个出队。所以,对列的操作是按照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或后进后出( last in last out)的原则进行的,这就像 排队买票 ,买完就做。因此,队列又称为fifo表或lilo表。队列q的操作示意图如图所示。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队列的形式化定义为:队列(queue)简记为 q,是一个二元组, q = (d, r) 其中:d 是数据元素的有限集合; 是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有限集合。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类似于队列的例子。比如,排队取钱,先来的先取,后来的排在队尾。

同样,我们以 c#语言的泛型接口来表示队列,接口中的方法成员表示基本操作。为了表示的方便与简洁,把泛型队列接口取名为 iqueue<t>(实际上,在c#中泛型队列类是从 ienumerable<t>、 icollection 和 ienumerable 接口继承而来,没有 iqueue<t>泛型接口) 。队列接口 iqueue<t>源代码的定义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iqueue<t> {
int getlength(); //求队列的长度;初始条件:队列存在; 操作结果:返回队列中数据元素的个数。一切开始,如图所示:

bool isempty(); //判断对列是否为空;初始条件:队列存在; 操作结果:如果队列为空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一切情况,如图所示:

void clear(); //清空队列;初始条件:队列存在; 操作结果:使队列为空。

void in(t item); //入队 初始条件:队列存在;操作结果:将值为 item 的新数据元素添加到队尾,队列发生变化.


t out(); //出队 进行出队的操作 返回头结点  具体情况 如图所示

此算法复杂度是o(1)


t getfront(); //取对头元素 取头元素 具体情况 如图所示

此算法的复杂度是o(1)

此算法复杂度是o(1)


}

这就是队列是  基本介绍。

下面我介绍了的队列的应用,我就是在五子棋,用与保存棋谱,悔棋的操作。这就很好的利用了队列先进特点保存了,当你悔棋了,就把棋子的位置拉出来。

这就是队列和栈的介绍。

如您对本文有疑问或者有任何想说的,请点击进行留言回复,万千网友为您解惑!

相关文章:

验证码:
移动技术网